螺旋伞齿轮制作工艺及标准要求解析
一、制作工艺流程
螺旋伞齿轮的制造需经过材料选择、锻造、粗加工、制齿、热处理、精加工及质检等多个环节,具体工艺如下:
材料选择
常用材料包括20CrMnTi、35CrMo、45#钢等合金钢,需具备高强度、耐磨性和抗疲劳性。材料需从正规厂家采购,确保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符合标准。
锻造工艺
模锻:将材料截断后烧红,通过模锻成型,提高材料组织紧密度。
正火处理:对锻件进行正火,消除内应力,改善切削性能。例如,20CrMo钢正火后硬度需控制在156~217HB。
粗加工
使用车床对坯料打孔、车毛边,再通过数控车床完成毛坯粗加工,确保尺寸精度。
制齿工艺
铣齿:采用弧齿锥齿轮铣齿机或插齿机加工齿形,通过凸轮控制铣刀运动,形成笔直齿底和锥齿形状。
剃齿:对齿面进行精加工,提高表面光洁度。
拉键槽:使用拉床加工键槽,确保与轴的配合精度。
热处理
渗碳淬火:对齿部进行渗碳处理(如气体碳氮共渗),淬火后硬度需≥700HV。
回火:在180~200℃下回火2小时,消除淬火应力,提升韧性。
喷丸处理:增强齿面压应力,提高疲劳寿命。
精加工与质检
磨齿:对高精度齿轮进行磨齿加工,确保齿形误差≤0.02mm。
珩齿:通过珩磨轮修正齿面微观几何形状,降低噪声。
质检:检查齿面接触斑点(需≥70%)、硬度、金相组织等,合格后涮油包装。
二、标准要求
螺旋伞齿轮需满足多项行业标准,以确保传动性能和使用寿命:
齿面接触与间隙
接触斑点:两齿轮啮合时,齿面接触面积需≥70%,且沿齿高中部接触,偏向小头一侧2~4mm。
啮合间隙:通过调整垫片厚度控制间隙,避免过大(导致齿面打坏)或过小(卡死)。装配后需手动旋转一周,确保无卡滞。
装配精度
轴线调整:将两根轴的线调整至同一平面,先调齿轮间隙,再调轴的窜动量,用塞尺检查允许偏差。
噪声控制:采用圆弧等高齿设计,结合高碳势稀土碳共渗工艺,可将噪声降低至60分贝以下(10000转/分时)。
热处理质量
渗层深度:齿根非马氏体组织需<0.02mm,确保耐磨性。
残余奥氏体:渗层残余奥氏体级别需低,避免需低温处理或二次淬火,简化工序。
组织转变:渗层组织应由高碳孪晶马氏体转变为中碳板条马氏体+点状碳化物,提高弯曲疲劳寿命5~25倍。
材料与表面质量
表面粗糙度:齿面粗糙度Ra需≤0.8μm,减少摩擦和磨损。
无缺陷要求:齿面不得有腐蚀坑痕、裂纹、断齿等缺陷,拉毛、划痕需用细锉和浸油砂皮修光。
三、关键工艺创新点
齿形设计优化
采用圆弧等高齿结构,兼顾格里森收缩齿(允许磨齿)和奥利康等高齿(对装配精度要求低)的优点,降低噪声并提高输出功率(如拖挂车驱动桥齿输出功率提升20%)。
热处理工艺改进
高碳势稀土碳共渗:弥补CrMnTiH齿轮钢抗内氧化能力低的缺点,齿根非马氏体组织<0.02mm,达到NiMo钢质量水平。
分级淬火油:结合喷丸处理,解决渗层无点状碳化物导致的“粘连”问题,接触疲劳寿命提高5~25倍。
低成本制造路线
通过渗碳速度提升和生产周期缩短,单件热处理成本降低16%,同时保持超外企质量水平。